▍法巴海外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获得中国QDLP资格
法国巴黎银行集团旗下法国巴黎资产管理近期宣布其外商独资企业——法巴海外投资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被授予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资格,并获得5,000万美元的QDLP额度。
据了解,通过在上海试点的QDLP制度,全球资产管理机构可以向中国境内投资者募资并购买海外的股权及房地产投资信托等传统和另类资产。
法国巴黎资产管理也是首家通过QDLP额度向中国境内客户提供ESG投资产品的全球资产管理公司。
作为全球最大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机构(QFII)之一,法国巴黎资产管理自2004年开始帮助其全球客户投资中国市场。
▍首期全球公有链技术评估指数将于近期发布
5月11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组织召开公有链技术评估专家研讨会。
会议介绍了全球公有链技术评估工作的最新进展;此项工作旨在客观评估全球公有链技术发展水平,准确把握区块链技术创新趋势,从而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技术开发者提供更加专业的技术咨询等服务。
据介绍,首期全球公有链技术评估指数将于近期发布,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官方网站将作为评估指数的唯一指定发布平台。
汇讯网了解到,赛迪集团是直属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一类科研事业单位,主要面向政府和企业提供研究咨询、评测认证、媒体传播与技术研发等专业服务。
▍区块链游戏调查:“击鼓传花”获利模式路在何方
据新京报消息,目前腾讯首个区块链手游《一起来捉妖》在成都开启内测。
腾讯官方介绍称,该游戏采用了区块链技术,总共会产生1105亿只专属猫,并存储在区块链上。
而早在腾讯之前,不少国内游戏大厂就已涉足区块链游戏市场,掀起一股“虚拟养宠热潮”;此类游戏强大的变现能力让无数欲蹭热度的游戏研发团队效仿。
DappRadar数据显示,仅在以太坊平台上就出现了200多款游戏,养宠已成为区块链游戏中最火热的模式。
不过此类游戏模式已进入瓶颈期,此前多个游戏研发团队也宣告倒闭,其发展前景也不甚明朗。
媒体报道指出,不少涌入的玩家希望能通过转手兜售虚拟宠物获利,但新进入的玩家却面临着“击鼓传花”。
业内人士表示,“谁也说不清楚养宠游戏能存活多久,一旦没人接手的话,最后进场的人将面临虚拟物品被套牢的风险”。
随着澳大利亚金融投诉管理局(AFCA)即将投入运作,澳大利亚公司也已经做好过渡准备。
据澳大利亚金融监察专业服务(FOS)最近发布的通告,所有需要加入外部纠纷解决机构的金融公司都必须在2018年9月21日之前加入AFCA。
据FOS估计,其98%的会员已经完成了年度评估和会员声明,从而确保能够顺利过渡到AFCA。
所有在AFCA运作时仍未得到解决的FOS纠纷将根据现有的FOS条款进行处理,而在AFCA运作后收到的所有纠纷将根据新的AFCA规则进行处理。
根据新规则,赔偿上限将大幅提高。退休金纠纷将不再设置赔偿上限,非退休金消费者纠纷的赔偿上限将增加一倍至100万美元。
一公司及其新西兰董事被指控违反了新西兰《2008年金融服务提供商(注册和争端解决)法案》(FSP法案)第12条的两项规定。
新西兰金融市场管理局FMA称,该公司不顾FMA的警告,两次声称自己已在金融服务提供商登记簿(FSPR)上注册,而实际上它已经从该名单上注销。
若被指控违反FSP法案第12条,公司最高将被处以30万美元罚款,而个人最高将被处以10万美元罚款和/或1年监禁。
汤森路透推出了一项虚拟货币定价基准服务,名为“加密货币实时汇率”,该服务的价格数据来源于多家加密货币交易所。
新产品通过标准化的参考汇率和现货价格指数,为加密货币市场交易者提供了实时信息。
交易者可以通过汤森路透旗舰平台Eikon的自定义API访问这一新服务。
另据FXShell报道,此前彭博社推出了加密货币指数。
Kx Systems正式向其白标外汇交易平台Kx for Flow的客户推出加密货币交易服务。
Kx for Flow包含了订单管理、交易执行、风险管理、交易分析和警报管理等服务;其HTML5终端允许用户创建定制的流动性池并向客户和市场分发价格信息。
▍J.P. Morgan Broking申请在内地设立控股子公司
5月10日,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表示,J.P. Morgan Broking(Hong Kong)Limited等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了设立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的申请材料,J.P. Morgan Broking(Hong Kong)Limited拟持股51%。
汇讯网了解到,J.P. Morgan Broking(Hong Kong)Limited目前持有香港证监会颁发的证券交易、期货合约交易、就证券提供意见、就期货合约提供意见、提供自动化交易服务这几类牌照。
另据报道,日本野村证券母公司——野村控股株式会社此前也向证监会提交了上述申请。
▍国家互金专委会:信用卡代还APP暗藏风险
国家互金专委会近日发布报告表示,“信用卡代还”和互联网金融相结合的业务模式涉及信用卡违规套现、平台收取高额费用、用户信用卡信息安全等问题。
代还信用卡平台主要以网站和APP两种形式存在,并存在部分平台同时运营网站和APP的情况。
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共监测到140余家代还平台;其中,相关网站平台70余家,在运营APP有80余款。
此类平台的主要业务模式包括:
“套现贷”模式
用户在使用前需设置还款期限、还款次数、还款金额等信息,并预先在信用卡中存入部分现金,代偿平台就会按照用户设置进行刷卡-返现循环操作设置,套取用户消费金额,并用于支付本期信用卡账单,将本期账单过渡到下个月。
平台在此过程中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账单金额的0.8-1%)。
平台代偿模式
信用卡代还平台垫付用户信用卡欠款,并取得对用户的债权,用户需定期向代还平台偿还贷款。
通常,用户还款周期可以为1周至24个月不等,月利率为0.55%-1%左右,同时部分平台还收取每月0.1%-0.8%服务费和2%-3%手续费。
信用卡套现模式
用户通过在平台刷取信用卡B,平台收取手续费后将刷卡金返还用户,进而用户可以将信用卡B中的资金来偿还信用卡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