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ㅣICO监管“急刹车”一点也不急

3055

近一周,“ICO”这个缩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程度。8月30日,一则爆炸性新闻“ICO被定性为非法集资”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率先明确表态的并非监管部门,而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据中国互金协会话述,近期各类以ICO(Initial Coin Offerings)名义进行筹资的项目在国内迅速增长,已经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并形成了较大风险隐患。互金协会提醒,国内外部分机构采用各类误导性宣传手段,以ICO名义从事融资活动,相关金融活动未取得任何许可,其中涉嫌诈骗、非法证券、非法集资等行为。

此一定性传出后,中国两大ICO平台紧急主动宣布暂停所有ICO业务,比特币中国也宣布暂停ICOCOIN项目的充提。一场监管风暴正式袭来。

综合多家媒体消息,国家互金整治办已初步提供了60家代币发行平台参考名单,要求各地整治办在此基础上组织详尽摸排。目前各地正紧急摸排ICO平台,北京提供名单,有些省9月4日下班前报送。预计不久,监管方将出台具体的规范文件。

在向来走在行业监管前列的美国监管仍对ICO停在风险提示阶段时,中国却成为了第一个迈入ICO“监管”的国家。为什么?这个举动是否操之过急,会不会把ICO好的可能性扼杀在摇篮中?

笔者认为,以当前的投机热度与投资者素养来看,这样的金融监管急刹车做得正好。

首先,对于ICO的担心并非中国监管方独有,从全球范围看,近期各国监管机构均针对ICO发布风险提示。美国证交会近两个月已经因ICO问题暂停了两家公司的业务(美国证交会因ICO准确性存疑 暂停了NuMelo Technology业务)加拿大也拟将之纳入证券业监管。风险提示最为详细的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从ICO平台的跨国性、真实性、项目的可行性、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投资性、不透明、涉及洗钱和恐怖主义等详尽地提醒投资者警惕此类投资。(新加坡金管局发布ICO风险警告 投资虚拟货币需谨慎)

从ICO项目的风险性来看,虽然ICO可以帮助大量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的初创公司完成筹资,但在ICO概念普及初期,多数中国投资者对区块链技术、数字货币等新兴事物还缺乏必要的了解。加之在全然无监管的状态下,ICO项目人并未对ICO项目的风险进行尽责披露,ICO项目整个发行环节以及信息披露都无人监督,很容易沦为一些恶意的诈骗平台进行割韭菜式的卷资活动。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中国投资者对待比特币的侧面来看监管方刹车的必要性。

据中国社科院支付清算中心数据,在中国,比特币的持有量仅占全球总量的7%,但成交量却是国外的数倍,交易量占到全球的8成以上,这样高的换手率被认为凸显了部分人的投机心理。

另据国内比特币交易平台的统计数据,国内客户资金余额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投资者超百万人,而且80%的用户都是冲着短期套利涌入的,投资群体聚集在20-29岁的年龄层。

在这样近乎疯狂的投资氛围中,如果监管层不能排除可能埋藏的隐患,对大量ICO项目进行制度性的筛选,那么于投资者而言,盲目投入其中就像是在刀尖上起舞。

笔者认为,监管层此举之意是告知市场应缓一缓,而非一刀切。想起此前7月贵阳市推出国内首个“区块链ICO沙盒计划”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监管沙盒”模式以监测ICO项目的实现路径,并提出用额度控制和白皮书名单管理等方式为ICO项目创造“安全”的创新空间。

通过在“监管沙盒”内对ICO的上市审批、投资者限制、项目公开宣传和推介等方面实施有限豁免或有限授权,可以帮助ICO项目成长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帮助监管层制定更加切实有效的监管体制。此种模式若加以推广,未来可期。■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对已获授权的媒体、机构、个人,在使用时须注明来源“汇讯网”
上篇文章印度央行研究部门即将推出区块链平台
下篇文章汇讯晚报丨央行: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应当立即停止; IC Markets8月外汇交易量3430亿美元;kabu.com交易量三连降;专栏ㅣ大型银行的科技没你想像得那么先进